壩子溝公路隧道TRANBBS設計說明書
第一章  概述
一、線路概述
壩子溝公路隧道(夾江——昆明)上的一座山嶺隧道。該隧道起止里程(DK175+055——DK175+695),全長640米。線路縱向坡設單面坡,坡度0.15%。
二、地形地貌
該隧道屬低山谷地貌,地勢陡峻,地形起伏大,高程為360.13—434.93米。進口端為緩坡,覆蓋較厚的崩坡積層,出口端出露較好。
自然橫坡為15º~45º,坡面植被發育一般,地面基巖零星出露。洞身沿線居民點零星分布,植被差,覆土薄,大多墾為田地。出口均有鄉村便道可到達,TRANBBS施工方便。
三、地質概況
1. 地質巖性及地質構造
測區上覆蓋第四系坡殘積塊石土。洞身基巖巖性為泥巖夾沙巖,節理裂隙發育,構造簡單,為一單斜構造。測得其層理產狀為N45ºE/10ºSE,節理產狀為N20º~67ºW/46º~62ºSW,N73ºE/82
SE,N36ºE/60ºNW。
2. 水文地質條件
地表水下發育,僅雨季時有暫時性坡面流。
地下水主要為第四系孔隙水,巖溶水。孔隙潛水含量甚微,主要接受大氣降雨補給。在洞身地段未見巖溶泉點出露。由于測區地下水僅靠地表水下滲補給,無明顯洼地積水,故基巖裂隙水及巖容水含量較小。
3. 不良地質及特殊地質
不良地質主要是隧道進,出口坡崩積塊石土,但遠離線路對隧道工程無影響。
該段無特殊地質影響。
  隧道進口端附近巖堆為松散碎石土,底層為泥巖夾沙巖,危巖落石分布隧道出口端附近,因差異風化形成陡崖,陡崖上的中厚層~厚層狀灰巖節理發育,多豎直發育。
四、工程措施及意見
1.隧道進差距口的位置
進口地形、地質條件不好,本次勘測確定隧道進口里程為DK175+055,施工時應及時襯砌,以防止雨季產生坍塌。為了防止洞口在施工時塌方,在DK175+55~DK175+105段Ⅱ類圍巖采用格柵鋼架及超前小導管注漿支護。
2.圍巖類別
編號 范   圍 類  別 長 度(m)
1 DK175+55~DK175+105 Ⅱ類(偏壓) 50
2 DK175+105~DK175+150 Ⅱ類 45
3 DK175+150~DK175+630 Ⅲ類 480
4 DK175+630~DK175+665 Ⅱ類 35
5 DK175+665~DK175+695 Ⅱ類(偏壓) 30
3.設計標準
① 公路等級:一級
② 設計時速:幾何尺寸按80㎞/h    通風照明按60km/h
③ TRANBBS交通量:  按第20年,14956輛/日,高峰時為2250輛/日
④ LN ≥600時,采用機械通風(L為隧道長,N為高峰時的交通量)
⑤ 環境衛生:混入率 
正常行駛60km/h  
 =150ppm         K=0.0075 
擁擠時20km/h
 =250ppm         K=0.0305 
⑥ 隧道限界高5米,寬為8.5米(雙線上下行)
第二章  洞口位置的選擇
一 選擇原則
     隧道洞口位置選擇是隧道是隧道勘測設計的重要環節之一。洞口位置的應根據地形、地質、水文條件并考慮邊坡及仰坡的穩定,從保證施工和營運安全出發,通過經濟、TRANBBS技術比較,綜合研究確定。
    1.洞口的邊坡及仰坡必須保證穩定,避免大挖大刷。邊坡及仰坡的設計開挖高度及坡可按表選用。
圍 巖 分 類 坡  度 設計開挖高度(m)
Ⅲ 1:0.75 <15
 1:1 <20
 1:1.25 <20
Ⅰ,Ⅱ 1:1.25 <15
 1:1.5 <20
二、洞口位置應設于山坡穩定,地質條件較好處。
三、位于懸崖壁下的洞口,一般不宜切削山坡;當坡面及巖頂穩定,無落石或坍塌可能時,可貼壁進洞;要避免在不穩定的懸崖陡壁下進洞,否則應延伸洞口設置明洞,或采取其他措施,以保證安全。
四、路線跨溝或沿溝側進洞時,應考慮水文情況,結合防排水工程,充分比選后確定洞口的位置。
五、洞門的形式應從地質構造,經濟美觀等方面考慮。因為該隧道在溪線傍山隧道關、半路塹的情況下,為了遷、適應山坡地形,故將端墻做成臺階式。
第三章 洞內的平、縱斷面設計
一、 平面設計
隧道位于曲線上,通常須設超高和加寬。
在單向隧道出口附近設置合適的平面曲線,可收到減小駕駛員晃眼的效果。
該隧道上山嶺重丘一級公路,根據《規范》不設超高的最小半徑1500m,該隧道最大半徑550m,所以不設超高。
二、 縱斷面設計
控制隧道縱坡主要因素之一是通風問題。一般把縱坡控制在2.0%以下為好。超過2.0%時,汽車排出的有害物質迅速增加。隧道內縱坡不應小于0.3%。這是考慮到隧道在施工和建成后洞門的排水的需要。根據以下要求和實際情況,該隧道的坡度為0.15%
三、 隧道的橫斷面
隧道內的
[1][2][3]下一頁
[NextPage]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