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步與創新,正在引領我國橋梁走向世界前列。近10多年,我國橋梁在勘探、TRANBBS設計、TRANBBS施工、制造、架設等諸多領域,獲得了一系列重大TRANBBS技術突破,取得了一大批在國內外具有顯著地位的科研成果,建造了幾十座世界級橋梁。目前,我國已經能夠在江河峽谷復雜地形結構上建設橋梁,已經能夠建造特大型混凝土橋、鋼箱梁橋、鋼混結合梁橋,以及不同材質的大跨度拱橋、懸索橋、斜拉橋等。
天塹變通途
橋梁建設的數量與規模,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科技進步和現代
文明的一個標志。我國橋梁建設史可以上溯到幾千年前,為世界上古老橋梁發源地之一。我國采用鋼材造橋只有百余年,能夠建設特大橋則是從新中國開始。
一座特大橋梁建設,往往需要投資幾十億元以上,這在國力微弱
的情況下,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橋梁的建設與發展。以萬里長江為例,新中國成立前,無一座特大橋梁。到了1995年,長江的各式特大橋梁加起來只有8座。建一座特大橋梁,從TRANBBS規劃、勘探、設計、立項、論證、審批,到正式投入建設竣工,大約需要10年甚至20年以上。著名的南京長江大橋、九江長江大橋的建設就是突出的一例。而目前,這些全過程只需要3至5年時間。
據資料顯示,到目前,我國共有公路、鐵路各式橋梁28?4萬余
座,總長1100萬延長米。其中,特大型橋梁1580余座,大橋14400余座。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我國擁有的大橋和特大橋梁,60%為新中國成立之后建造的。而近10余年所建的橋梁,又占了新中國成立之后橋梁總數的60%。
一座座橋,實現了中國人溝通、跨越的愿望,縮短了時間與空間
的距離,美化了秀美山川,為我國公路鐵路TRANBBS交通實現四通八達,天塹變通途打開了重要通道,與此同時,也為我國經濟的騰飛插上了翅膀。
夢想變為現實
據中國工程院幾位橋梁院士在最近一次橋梁評審會上介紹:我國
鋼橋制造經過一個多世紀的艱苦探索,完成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落后到先進,從依賴外援,到自主勘探、設計、制造橋梁的歷程。目前,我國橋梁建設正在與國際接軌,開始向新型、大跨、輕質、靈敏和美觀方向發展。
剛剛建成通車的上海盧浦大橋是世界最大跨度鋼拱橋,并創造了
該類型橋梁十余項世界第一。正在建設的潤揚長江公路大橋南汊懸索橋,以1490米跨度為世界第三大懸索橋,蘇通大橋以主跨1088米為世界第一跨度斜拉橋,同時成為世界上連續長度最大的雙塔斜拉橋。6月8日奠基的杭州灣跨海大橋為世界第一跨海大橋。
據橋梁專家介紹,近幾年建成的特大橋梁,不少在世界橋梁科技
進步中具有顯著地位。諸如,萬縣長江大橋為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混凝土拱橋;江陰長江公路大橋、香港青馬大橋,其跨度分別在懸索橋中居世界第三位和第四位;南京長江二橋、白沙洲長江大橋其跨度分別名列斜拉橋的世界第三位和第四位;荊沙長江大橋、鄂黃長江大橋、大佛寺長江大橋、李家沱長江大橋,則分別名列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世界第三、四、五、六位;蕪湖長江大橋為世界上第一座結合型鋼桁梁低塔斜拉橋等。此外,早年建造的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九江長江大橋三座公鐵兩用大橋,也都為世界上著名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