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按施工工藝特點可分為六可組成部分,即陸上段、淺海段、非通航孔段、主通航孔、輔通航孔和港橋連接段,其中港橋連接段又分為開山路段、海堤段和顆珠山大橋三部分。針對每個部分的地質狀況和施工條件,確定了如下施工方案:
裝,墩頂現澆混凝土接頭變連續的工藝。
陸上段為蘆潮港新、老大堤之間約2.3公里的橋梁。樁基采用Φ600PHC管樁,橋墩采用現澆混凝土工藝,上部采用跨徑為30米的連續箱梁,用支架法現澆施工。
淺海段由26孔50米跨連續梁組成。樁基采用Φ1200PHC管樁,承臺采用預制套箱加現澆混凝土工藝,上部采用跨徑為50米的連續箱梁,采用移動模架法逐孔現澆。
非通航孔段分為60米和70米跨徑區段,共333孔。樁基主要采用Φ1500的鋼管樁,承臺采用預制套箱加現澆混凝土的施工工藝,上部為簡支變連續的多跨等截面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采用整孔預制、大型浮吊簡支安
輔通航孔分三處,其中兩處500噸級、一處1000噸級。樁基采用Φ2500的鉆孔灌注樁,樁長100米。上部結構分別為主跨120米、160米和140米的預應力混凝土變高度連續箱梁,采用掛籃懸臂澆筑施工。
主通航孔為雙塔單索面疊合梁斜拉橋。樁基采用Φ2500的鉆孔灌注樁,樁長110米。主塔為倒Y型鋼筋混凝土結構,塔高150米,主跨420米,主梁采用鋼混疊合梁,節段拼裝,錨栓連接。斜拉索采用平行鋼絲索。
港橋連接段中,大烏龜島和顆珠山島上為開山路段;大烏龜島與顆珠山島之間的1.9公里海堤采用拋石斜坡堤結構,采用塑料排水板進行地基加固;顆珠山島與小洋山島之間為約1.66公里橋梁結構,主橋為雙塔雙索面疊合梁斜拉橋,樁基礎Φ2500的鉆孔嵌巖樁,主跨332米,主塔為H型鋼筋砼結構,塔高100米。主梁采用鋼混疊合梁,斜拉索采用平行鋼絲索;引橋為跨徑50米的連續箱梁,樁基采用Φ2500的鉆孔嵌巖樁和Φ1500的鋼管樁,用移動模架法逐孔現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