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軌北京——中國城市環境變化的縮影 自1980年代以來,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已經與全球幾十余所著名大學的建筑院系建立了廣泛的學術合作與交流,包括教師互訪與講學、合作課題研究和成果出版、以及聯合教學等等。在各種模式的國際合作中,僅我院師生參加的研究生聯合設計教學(Joint Design Studio)一項,與我院合作過的院校就包括美國的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賓夕法尼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德國漢堡藝術學院、不倫瑞克工業大學、多特蒙德大學;法國巴黎拉維萊特建筑學院、巴列維建筑學院、巴黎馬萊蓋建筑學院;意大利米蘭工業大學、那波利建筑學院、威尼斯大學;瑞典皇家工學院;挪威特洛漢姆大學;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悉尼技術大學;韓國漢陽大學、韓國明知大學建筑學院等。其中,清華大學建筑學院與美國MIT建筑與規劃學院的研究生聯合教學,自1985年以來已經舉辦了9屆,延續了20年,是持續時間最長的中外國際合作教學案例之一。本次介紹的是2004年清華-MIT研究生聯合設計教學“Beijing Studio”的成果。 2004年夏,中國清華大學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27名學生、6位教師合作完成了北京輕軌五道口站-知春路站兩側地段的城市設計研究。自1985年以來,中國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城市與建筑學院每兩年聯合進行一次北京城市設計課題研究。至今,已經探索了北京市的許多重要城市設計問題。今年的課題尤其令人關注:首先,由于北京城市的快速發展呼喚新的城市設計模式;其次,為了成功舉辦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政府非常關注向全世界的觀眾展示良好的北京城市形象,同時提供便捷的交通。 最終,設計團隊選擇了一個有著地域和全球代表性的地段——海淀區輕軌沿線地區進行研究。海淀區輕軌沿線地段是當代中國許多城市中心區都有的、典型的歷史和現代交織發展模式的縮影,對于今天的規劃師們極具挑戰性。海淀區 歷史上,海淀區是頤和園的一部分、有錢人的墓園,今天它緊鄰通往清華大學的主要通道——中關村東街。海淀區位于北京市的西北。這一地區的性質并不是簡單的由一種機構或者土地利用所決定,而是由多種機構、多樣的土地利用、景觀、交通系統共同構成。由于這些地區的密度和周邊環境的特殊性,每一部分都有著自己的空間定義和清晰的邊界。這種城市拼貼產生了一種在性質和體驗上非常不同于北京其他地區的特質。 這個區域包括4所大學(清華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海淀走讀大學),兩個研究院(空間科學研究院、微生物研究院)和許多專業院校。這些院校有著典型的中國空間特征,擁有各自的圍墻,以及自成體系的居住、辦公、研究中心等。這些圍墻環繞的空間使得工作居住其中的人感到遠離墻外混雜世界的安全。同時在這些封閉領域之間也有混亂的、無序的空間和地區,這些地區充斥著臨時性用房、市場、商業空間,充滿活力。空間的爭奪是如此地激烈,以至于商人們忽略了他們店鋪上面的110kV高壓電線,也不顧他們的市場與娛樂空間緊鄰輕軌與鐵路。空間和領域對北京市市民與外來打工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成為衡量生存與發展的標尺。 課題特別關注的區域包括新建成的輕軌沿線的開敞空間及相關鄰近地區(該輕軌連系著北京中心城區和奧林匹克地區)。這是一條有歷史的鐵路通道,目前地段內有兩個輕軌站和一個鐵路站。輕軌高出地面,被大型混凝土結構物支撐著,兩側空間與區域嚴重割裂。這里存在著大量的消極空間。 如何能夠使這條交通通道被重新塑造,以加強兩側社區的聯系,同時激發其新的用途、活動與體驗? 從城市設計角度看,除了歷史環境、經濟需求或者機遇,還有什么能夠使這些不連續的、離散的地帶聯合起來? 在本課題組看來,新的交通線能夠提供一種機制,為當地居民提供許多新的活動模式、新的空間肌理和新的城市體驗。過程 為解決面臨的問題,課題組分成5個研究小組,每個小組都由清華大學和MIT的來自各種專業的學生組成。整個過程共分為4個階段:1)地段分析;2)戰略目標;3)從斷面角度研究,發展形式;4)綜合設計。通過交流每個階段的信息,各個研究小組都能夠在集體智慧的幫助下推進各自的方案。第一個階段,主要任務是現狀調研,調查這一地區的歷史、居民的故事、環境、交通、土地利用,對當地的商人、居民進行廣泛的采訪與交流。第二階段要求各組對整個區域進行戰略性的考慮。該階段要求每個工作小組從戰略層面思考整個地區:它將如何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改變,同時發展所有的關于這一地區的發展將如何受到更大范圍的目標的影響的說明性計劃,第三階段,是“剖面形式”階段,通過設計剖面,研究如何使基層組織系統能夠與不同的土地利用和景觀相結合,同時探索適合學生戰略目標的建筑與城市空間形式。最后一個階段,設計綜合階段,要求學生們整合4周以來所有的構思、分析和想法,形成提供給公眾進行討論的完整的設計成果。 最終展示在這里的設計成果,思路開闊、充滿激情、復雜精致。他們關注全球關注的熱點,“綠色生態化”環境、“織補”城市肌理,同時又敏感于當地的文化,這使得這些方案成為具有獨特的地段特色的新的城市空間范式,在這些范式中,基礎設施、景觀、建筑與空間被有機結合,成為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 這次研究證實了快速發展的中國城市是如此的復雜(如海淀區),矛盾與沖突并存(高速發展/傳統文化、封閉的內部空間/開敞空間、永久性空間/過渡性空間、基礎設施/大地景觀),通過基礎設施及其周邊地區的變革,可以形成新的城市形態。盡管在這里展示的成果是針對北京的,但是探討的結論和解決方案可以為世界上的許多城市和地區提供參考。這是我們未來必須面對的設計前沿問題。(周宇 譯)